• 十个全覆盖:乌审旗推行“2352”工作方法,全面做好村村绿化工程建设
  • 发布时间:2015-06-30
    文档来源:
  • 坚持“两项原则”:一是坚持科学规划的原则。在规划设计上,首先广泛征求各嘎查村和农牧民的意见,做好在树种选择、栽植方法、栽植标准等方面的规划设计,以嘎查村为点、通嘎查村道路为线、嘎查村外围为面,点线面结合推进,不搞一刀切,不强令实施,并结合全旗一村一规,一户一图,边做边规划,边编边实施。在绿化范围上,切实做到村庄前后、房前屋后、村内村外、通村道路、过村河流等可栽植空地进行栽植绿化,确保载满载活。在树种选择上,坚持因地制宜,适地适树,以易活、易管、中低成本的乡土树种为主栽树种,公共场所注重乔、灌、草、花搭配,体现观赏性,提高成活率和质量。二是坚持严格实施的原则。始终做到严把“四个关口”:一是把好苗木关,坚持选择优苗、壮苗、合适苗作为栽植苗木,杜绝“人情苗”“劣质苗”“带病苗”等进入造林地二是把好栽植关,整地、挖坑、栽植严格按照规程操作,坚持多模式、多树种造林,以灌木为主,易乔则乔,易灌则灌,乔灌混合形式。三是把好技术服务关,技术人员下沉一线,对每一个栽植区域都进行跟踪作业,现场指导,把关验收。四是把好管护关,在栽植期间,采用水车集中拉水浇灌方式,保证新植苗木按时浇水,并且做好栽植苗木除草、防病等抚育管理措施。真正形成点上绿化成园、线上绿化成荫、面上绿化成林、村周绿化成环的生态景观和村村有绿可看、有花可观、有景可赏、有果可摘的产业景观。

    实行“三种模式”:一是生态园林型村屯。对经济基础好的村庄,特别是处于城市周边或沿交通干线附近的村屯,以景观绿化为主,达到村内有园,村外有林,村在林中,人在景中的绿化效果。二是经济产业型村屯。对经济状况一般,适应种植林果的嘎查村,在农村庭院、道路、村屯空闲地上栽植山桃、山杏、红枣等适宜栽植的果树,做到村道大树成行,庭院花果飘香,村周林果遍地的效果,实现经济效益和绿化效果“双丰收”。三是绿色家园型村屯。对经济条件弱、地理位置偏僻的嘎查村,以营造生态林、防护林为重点,体现村内村外触眼皆绿的效果。

        强化“五项保障”:一是强化组织领导。专门成立农村牧区“十个全覆盖”工程配套村村绿化工程领导小组,为工程的实施和按期完成绿化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。二是强化宣传动员。发挥舆论宣传的主渠道作用,全方位、角度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性、政策性进行宣传,树立“植树造林,人人有责”的理念,培养广大人民群众植绿、爱绿、护绿、兴绿的文明风尚,使村村绿化工程家喻户晓,深入人心,真正形成社会合力,齐心创建绿色家园。三是强化造林绿化责任。村村绿化工程实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,各苏木镇分管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,一把手作为主要责任人。同时,实行技术人员技术承包制,实行选地、整地、苗木检验、栽植、浇水、养护等全程承包,一包三年。是强化上报审批设计程序。各苏木镇配合各嘎查村落实绿化面积、种植户,并将落实的造林地块、位置、种植树种、规格、种植户登记造册,统计上报,逐级审批确认后统一进行核对勘验设计,由苏木镇同实施绿化的嘎查村、农牧户签订造林合同,进行造林绿化。是强化督促检查和资金监管。造林期间,成立督查组,定期与不定期督查通报工程进度和造林质量情况,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或者任务完成不达标的苏木镇、嘎查村,降低苗木补助标准或不予补贴。同时,旗镇两级设立村村绿化资金专户,做到专款专用,并主动接受财政、审计部门和媒体、社会的监督,确保资金使用规范。

    创新“两种机制”:一是推行“掏钱买活树”机制。采取先造林,后补助,掏钱买活树的方式,苏木镇和嘎查村与农牧民签订绿化合同并组织实施,不搞招投标。具体方法:一是农牧民自己有苗木并且有宜林地的,鼓励农牧民用自育苗木造林;二是嘎查村集体或只有宜林地的农牧民,由嘎查村或农牧民从当地调运绿化苗木,按苗木成活率兑现苗木补助,完成当年的绿化任务,经验收成活率、保存率达到要求,苗木补助费列入项目资金兑付;未达到规定标准的,苗木费用由嘎查村或农牧民承担。二是完善财政配套资金机制。村村绿化工程,既是惠民工程,也是公益事业,根据全旗村村三年绿化任务,平均每年需100万员工作经费,纳入财政预算,以保证村村绿化工程顺利开展,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参与其中,夯实村村绿化保障资金。

附件下载: